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前面地上放着大米、油、牛奶等价值约200元的东西,十多个干部模样的人穿着红背心围着中间一位坐轮椅的大爷拍照。有网友喷道:二百块钱的物品,十几个干部来送,还拍照留念!
不知为何,上面坚决反对形式主义、拍照留痕,基层干部也最烦拍照留痕,偏偏还有那么些人热衷于拍照留痕,形式主义可能已侵蚀到某些人的骨子里,难以改正了!
干部送温暖,本来就是党和国家对贫困人员的关怀,二百块钱的物品是用上面下拨的困难户救济款购买,并非干部个人出钱。为了打卡、向上级交差,十几个干部去送,还要拍照,真是不怕笑话,不觉得脸红。
干部队伍的形式主义病,也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社会公益组织。之前,人们积德行善都是不声不响,惟恐别人知道让受助的人心有不安。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有这样一句话:“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。”意思是:做了好事,而想他人看见,就不是真正的善人。
人是要有点尊严的,尽管他们目前遇到困难需要帮助,因为送几斤油、几斤米就搞得大张旗鼓、浩浩荡荡,没有必要,更有点小题大做。几斤油、几斤米只能解决他们几餐温饱,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问题。更何况,现在的贫困户都有政府兜底,月月有贫困扶助救济款,吃穿基本上没有问题。而且,他们大病可以全额报销,读书国家有补贴,已没有送几斤油、几斤米的必要。倒是那些临时受到天灾人祸的家庭,更需要受到慈善群体和政府的关怀、资助。但他们要的不是几斤油、几斤米,缺的是救命的钱。对于这样的群体,却很少听到或看到有慈善群体解囊相助的。真正急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有力的资助,而那些得到了国家兜底保障的贫困户、敬老院老人,干部、慈善群体却扎堆去送温暖。说句不好听的,他们不是为了送温暖,大多数只不过是为了拍照、显摆,送温暖成了作秀。
干部、慈善群体作秀式送温暖,很多贫困户并不欢迎,受到不少贫困的抵触。有这样一个段子,一帮干部提着几斤肉去一户贫困户家送温暖,干部要求贫困户一起拍照,贫困户将肉往外一扔,说吃了几斤肉还要让全国人都知道,谁稀罕?贫困户拒绝了拍照。
有这样一个故事,觉得古人行善才是真行善。一年下来,到了过年的时候,富人们都要做善事。他们把银子换成碎银两,用纸分别包好,然后,吩咐家里的佣人分送给村里的穷人。佣人送银两不能大张旗鼓,都得偷偷地去送,放在穷人窗台上,倘若送的时候被人发现了,富人会感到很不自在。穷人有了送到窗台上的银子,知道是善人行善,便可放心拿去用,没钱过年的忧愁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贪取别人赞叹,贪取别人恭敬,这种人不是真心行善,这种人就不是真正的善人,而是一种伪装,是以“行善”窃取功名利禄,其心本身就已经是恶,不是善!比如:有少数人,以“慈善”组织的名头,到处拉捐款,送给困难群众的时候,则成了几个人的个人行为,拍照、发抖音,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关注,评上一定的荣誉,再到处邀功请赏。比如:有极少数人通过“行善”获得“中国好人”荣誉后,立马感觉自己成了救世主,路上帮人指个路都觉得光芒四射,天天搞些陈芝麻烂谷子的“善行”在抖音里炫。特别是,不顾他人感受,今天说这个知恩不报,明天说那个忘恩负义,满腹怨气,所有受过他一分两分钱“帮助”的人都要被数落。这样的“行善”,不如说是在造恶。丰剑同志身边,有不少长期捐助他人的普通人,有的捐款金额已达几百万。但他们个人从不声张,甚至拒绝媒体报道,婉拒各种评优、评先,只是默默做着自己的事。他们帮助了谁,只有他们自己知道,受到帮助的人怎么对待自己,他们也从不计较。
还有一种情况,一些地方,走访慰问送温暖年年都是老套路,从来不问慰问对象所需,大家都像约好似的,年年照单点货,家家品种雷同。他们慰问的对象,年年也基本都是固定的家庭,大多数家庭,临近年关的几天,连续有好几批送温暖的各级干部和志愿者。多路人马奔赴同一困难家庭,送的物资一样,造成有的贫困户、敬老院老人年年收棉被、羽绒服,甚至一年收几次,根本用不完,羽绒服都没地方放了。在一些地方,有的贫困户过年收到几十箱饮料、几十箱糖果,吃不完,又退不掉,最后,过期了,只有扔弃,白白浪费。实际上,他们有的需要毛衣、保暖内衣,有的可能需要暖水袋、手套、帽子,有的可能需要肉、鱼……,他们想要的没送到,送到的太单调、太多,心里不免有点不自在,节日的心情也冲淡了许多。
干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,志愿者只是图个名声,这种应付式送温暖,不仅降低了送温暖的成效,又让人添堵,也失去了关爱、关心困难群众的要义。因此,温暖请问需而送,送得切切实实,送得恰好适用,更要送得不声不响,送得不让困难群众陷入尴尬的囧境,给受助者留点自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