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内耗》中最接地气的6句话,专治各种想不开

mayi

《不内耗》中最接地气的6句话,专治各种想不开

微信号:dp0250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 

你有没有过怎么想,都想不通一件事的经历。

 

为什么自己处处体谅别人,人际关系还是一塌糊涂;

 

为什么很努力了,可事业、生活依旧打不开局面;

 

为什么替孩子伴侣操了那么多心,却换不来对方的感恩……


《不内耗》中最接地气的6句话,专治各种想不开 第1张

 

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

 

曾经,我也怨天尤人,怪这怪那,令自己陷入内耗。

 

直到看了阿德勒的《不内耗:阿德勒自我超越之书》,才幡然顿悟:所有的想不开,根源都在自己。

 

作为个体心理学之父,阿德勒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:

世界本身不复杂,复杂的是你怎么看它。

 

别人的看法、环境的变化、社会的压力,本身并不带敌意,是你自己存在认知上的偏差,将问题放大成了威胁。

碰上问题,一个劲地钻牛角尖,想破脑袋也无济于事。

 

我们要做的,是重新审视、思考,而后积极改变。

 

就像《不内耗》中这6句最接地气的话,读懂了,能解决你80%的苦恼。

阿德勒,与弗洛伊德、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。

 

但你知道吗?

 

阿德勒天生患有佝偻病,打小不招人喜欢,一直活在他人异样的目光中。

 

然而无论外界怎么奚落他,阿德勒始终不为所动,只做自己该做的。

 

他屏蔽掉一切负面干扰,心无旁骛地钻研,这才成为了心理学大师。

 

在书里,阿德勒强调:不内耗的关键,就在于不被别人的剧本绑架。


《不内耗》中最接地气的6句话,专治各种想不开 第2张

 

他进一步分析:

 

当一个人不再总想着“别人怎么评价我”,而是问自己“我能做点什么”的时候,内心的松弛感,才会真正到来。

 

书里有个钢琴家的故事。

 

最开始,钢琴家总想着令所有人满意,每每演奏曲子,总是顾虑重重,错误百出。

 

可当他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,反而能沉浸于演奏,呈现出最佳状态。

 

阿德勒说,人是群居动物,总要接触外界,走入人群。

 

太过敏感于他人的反应,那人际关系就是痛苦的根源。

 

别人一个皱眉、一句反问,一点疏远,都可能在你心底引起轩然大波。

 

唯有把人生目标从“取悦他人”转向“接纳自己”,你才能迎来轻松自在。

 

书里有个小故事,颇有意思。

 

一个三十岁的男人,事业有成,生活无忧,还有个在旁人看来无可挑剔的妻子。

 

在男人眼中,美满婚姻的标准就是,男主外女主内,夫妻间没有任何矛盾。

 

但现实怎么可能如此呢?

 

妻子也是活生生的人,总有她自己的需求与不满。

 

所以婚后,男人和妻子免不了会发生不愉快,为了鸡毛蒜皮吵架。

 

这本是最寻常不过的事,可男人却难以忍受,总在脑海中臆造更夸张的剧情。

 

类似妻子出轨了,被邻居嘲笑了,家庭、事业被毁了……等子虚乌有的事。

 

渐渐地,男人在内耗中崩溃,而他的喜怒无常,也最终令妻子离开了他。

 

书中说: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,人生其实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。


《不内耗》中最接地气的6句话,专治各种想不开 第3张

 

婚姻,更是如此。

 

这世上,就没有完美婚姻一说。

 

倘若对伴侣期待过高,势必会在一次次失望中,伤了彼此的情分。

 

谈及婚姻,阿德勒的观点是:

它不仅是一个“决定”,更是“决定”之后需要付诸行动的“作业”。

 

要完成这份作业,光有激昂的爱不够,还需要愿意合作的态度和努力。

结婚后各种问题,都需要双方在磨合中,互相理解体谅,迁就包容。

 

这个过程中,没有标准答案,没有固定的解题思路,更没有什么套路。

 

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,才能把婚姻经营成幸福的模样。

 

心理学中有个概念,叫作:条件性自尊。

 

意思是,当孩子的自我价值与父母的高期待绑定在一起,他们只能在达到父母期待后,才能获得尊严。

 

如果哪里令父母失望,等待他们的,将是无休止的批评指责,甚至谩骂苛待。

 

我见过太多有着“完美”执念的父母,想尽办法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小孩。

 

一旦事与愿违,父母们便开始焦虑、怨恨,而孩子们,也备受伤害与打击。

 

于是,一家人陷入内耗,父母更是各种“想不通”:

 

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那么棒,自己孩子却如此差劲?

 

为什么付出这么多,却换来了孩子的抑郁、叛逆与仇视?

 

《不内耗》中,阿德勒做过深度剖析。

 

“很多父母确实深爱自己的孩子,但爱的方式却是不当的,当你试图用无条件的控制,来维系亲子关系,结果注定是悲剧。

 

而真正善于教育的父母,都懂得在爱与放手间找到平衡,允许孩子做自己,允许他成为独一无二的人。”

 

当你放下完美执念,不再对孩子期待过高,很多苦恼便不翼而飞。

 

教育的本质,从来不是驯服,而是唤醒。

 

别用你的要求去驯化孩子,而是去唤醒他的天赋、兴趣与生命力。

 

这样,孩子能更开心地成长,你也能彻底摆脱教育内耗。

 

书里有个比方。

 

假设人的生命是一块拼图,那这幅拼图由什么组成呢?

 

阿德勒说,人生拼图至少有三块拼板:自我能力、人际关系、家庭亲情。

 

最重要的一块拼板,是人的能力。

 

看书时,读到过一个故事。

 

有个少年,因为小时候身子弱,一直被父母过度保护。

 

溺爱的养育方式,导致了他成年后,生活能力极差。

 

出门不知道怎么坐车,不会与人打交道,甚至扫地刷碗这种活,都搞不定。

 

渐渐地,少年脾气越来越大,还患上了躁郁症,连看心理医生也无济于事。

 

阿德勒对此说:真正令人痛苦的,是成长的滞后。

 

所以,若想远离痛苦,还得从个人成长上入手。

 

在书里,阿德勒给出两点建议。

 

第一点,成长,从允许自己“先做了再说”开始。

 

先上车,再调整姿势,先做起来,再不断修正精进。

 

第二点,建立终身成长的概念,拉长人生的求知线。

 

知识爆炸的时代,唯有不断进化,才能随机应变。

谈及被否定时,阿德勒在书里,讲了爱迪生和母亲的故事。

 

爱迪生小时候,因为问题太多,被老师视作低能儿,并被赶出学校。

 

但爱迪生的母亲,却没有因此崩溃,而是坚信孩子没问题。

 

她回家自己教爱迪生学习,整整16年,从未松懈过片刻。

 

因为她的坚强,爱迪生这才在自由探索这条路上越走越远,最终成为点亮世界的人。

 

阿德勒很感慨:

 

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,是一种心理上的力量,一种面对挑战、失败与不确定性时,是否能选择迈步向前的力量。

 

没有谁的人生,是完全没有挑战的,人或多或少,都会受到打击否定。

 

可偏偏现实中,有太多人心力匮乏,一击就败,还败得一塌糊涂。

 

而反观那些心力强大的人,骨子里始终充盈着永不服输的韧劲。

 

失败了,没关系,从头再来;跌倒了,不打紧,爬起来继续跑。

 

永远有迈步向前的魄力,人生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。

看过一个说法,时间是个伪概念。

 

没有任何事发生在过去,一切只发生于当下。

 

这个说法,与阿德勒的观点,不谋而合。

 

他在书里说:我们并非被过去定义,我们只被自己赋予的意义定义。

 

而这个意义,存在于你眼下所做的事中。

 

一味与过去纠缠,人不可能拥有当下的力量。

 

就像书里的这个中年男人。

 

他一事无成,性格孤僻,有严重的社交障碍和自残倾向。

 

阿德勒一番了解后,终于发现了男人症结所在。

 

原来,男人的父母很偏心,非常宠爱他弟弟,对他是漠不关心。

 

他一直难以释怀童年的不幸,长大后,便采用冷漠和退缩来保护自己。

 

他无法走出过去,这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。

 

阿德勒劝他从一些小习惯、小行动入手,慢慢将精力聚焦在眼前的生活。

 

还鼓励他说,只要刻意练习,每个人都可以活在当下,打破内耗的恶性循环。

 

书里有句话说得好:

 

“人生不是和过去的自己死磕,而是和明天的自己握手言和。”

 

人最好的活法,就是要做什么就只做什么,认真吃饭,踏实睡觉,专心做事。

 

专注于当下的真实,脑海中编织的痛苦便会自动消散。

 

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蚂蚁变现:房县羊小咩享花卡通讯经营部(个体工商户)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